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
板桥有诗为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先生怀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在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基础上,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挥写成就了一段令后来者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的书法传奇。《世说新语》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板桥书法意味深长,其间折射出的创新力道正力透纸背,让你我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创新的精魂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气,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剧戏。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惟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板桥书法折射出的创新力道独特新颖、卓尔不群,在文艺科研层次领域中凸显焕发出独到神韵和无限风光。传统这个怪物时常表征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可憎面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如果拥有发挥创新的力道,就会赢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辉煌奇迹的铸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经典赞歌;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独出心裁,凝聚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文章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文艺,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神舟飞天,太空梦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大批中国品牌,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