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这段时期,受孕最初8周的孕体称为胚胎期(还没有成形),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胎儿期是没有肺循环的)。
2.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到出生后7天。这个时间小儿开始接触外界,所以这个时间,小儿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3.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内)。这段时间小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仅次于围生期。
4.婴儿期从出生后至1周岁之前,这个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
5.幼儿期:1周岁后至满3周岁之前,会跑会跳,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意外。
6.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周岁入小学前,此期重要特点为智力发育非常快,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7.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到进入青春期前(女性12岁、男性13岁)。
8.青春期:女:12~18岁,男童13~20岁,这是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9.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10.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由上到下(小儿出生后先哭后尿)、由近到远(先动胳膊后动手指)、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1.体格生长是小儿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
12.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3~4天体重下降3%~9%,7~10天逐渐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13.<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14.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
15.2岁~12岁体重(kg)=年龄×2+8。
16.新生儿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个月每月增长500~600g,6~12个月每月增长300~400g。
17.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18.前囟:呈菱形,京'师杏'林医'学教'育出生时为1~2cm,1岁~1.5岁闭合。关闭早见于头小,过晚见于佝偻、甲状腺功能低下,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
19.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6~8周闭合。
20.正常人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
21.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颈椎生理弯曲(第一个生理弯曲)。
22.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生理弯曲(第二个生理弯曲)。
23.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生理弯曲(第三个生理弯曲)。
24.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1。
25.乳牙:共有20个,出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2岁到2岁半出齐。
26.恒牙:共有28个(不包括4个智齿),恒牙骨化从新生儿开始,6岁萌出,12岁出齐。
27.运动功能发育的一般规律是: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
28.语言的发育:发音→理解→表达。
29.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京'师杏'林医'学教'育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三联针),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五种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简称五苗防七病)。
30.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每克供能量分别为4kcal,9kcal,4kcal。1kcal=4.184KJ。
31.基础代谢所需: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为50kcal/(kg·d)。
32.食物热力作用:在消化和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其中消化和吸收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最多。
33.婴儿期平均每天水的需要量为:150ml/(kg·d),每长3岁减少25ml/(kg·d)。
34.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混合膳食约100kcal产生水12ml。
35.维生素与矿物质:这两个不能提供能量。京'师杏'林医'学教'育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水溶性的为维生素B和C,其它都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A、D、E、K。
36.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
37.母乳优点:①蛋白质总量虽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易被消化吸收。②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有助大脑发育(牛乳里饱和脂肪酸多)。③乳糖量多,可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牛乳里甲型乳糖多,引生成大肠杆菌)。④富含sIgA,有抗感染、抗过敏作用(是否含有免疫因子,是人乳和牛乳最根本区别)。⑤钙磷比例适宜(2:1),预防佝偻病。⑥富含消化酶,有助于食物消化。
38.母乳缺点:母乳里缺少维生素K和D,所以小儿出生后都打一针维生素K来预防颅内出血。
39.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40.断奶:一般于1岁左右可完全断奶,最长不超过2岁。
41.8%的糖牛奶100ml=100kcal(婴儿每日需能量100kcal/kg、需水量150ml/kg)。
4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京'师杏'林医'学教'育(1)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中含有的维生素D较少。(2)日光照射不足。(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4)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5)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4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上分: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4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早期):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季节无关)出现枕秃(烦躁及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
4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激期)主要表现:骨骼改变。
4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血生化典型特点:血清钙↓,血磷↓,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
4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X线典型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激期的典型表现)。
4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1)胎儿期: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食物。(2)新生儿期:足月儿生2周后:维生素D400IU/日(预防),一直到2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800IU/日(治疗),3个月后改预防量。
49.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京'师杏'林医'学教'育维生素D制剂口服法:每日给维生素D0.2~0.4万IU,连服2~4周后改为预防量。有并发症:肌注,维生素D320~30万IU,一般1次即可。
50.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因VitD缺乏致血钙离子降低所致,表现: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三大临床表现)等。
5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典型发作:血清钙<1.75mmol/l时出现无热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52.陶瑟征(Trousseau征):低钙引起。
5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治疗:应立即控制惊厥解除喉痉挛,补充钙剂,惊厥反复发作的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直至惊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