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自学考试

考试吧>自学考试>复习指导>正文
2021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章节考点:第十一章
本站原创 2021-08-17 09:47:43 评论(0)条

  点击查看:2021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章节考点汇总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广义的理解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狭义的意见认为,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本书主张从广义角度理解,即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二、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一)卢梭的思想

  1775年初,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问世。卢梭在书中鲜明地论证了人类不平等地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但可惜的是卢梭未能对与次相联系的分工进行讨论。后来的斯密和马克思对分工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十分丰富,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

  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向分离。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社会某一集团和个人,终生固定在特殊的狭窄的活动范围内。

  (三)涂尔干的思想

  1893年涂尔干发表了《社会分工论》专著,以不同于经济学的社会学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分工形成地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地社会功能。

  三、社会分层的诸种概念(04.4.44简答/03.4.49简答/06.4.24)

  (一)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地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地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地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化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化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等级是指按照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其普遍特征是:它不仅严格限定了等级成员的权利,也明确规定了等级成员的义务,并由此而建立了明确的社会秩序制度。

  (三)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年龄是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持久的影响。

  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02.4.8)

  阶级划分的条件。韦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为五个:有产阶级、知识阶级、行政管理人员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社会分层的标准。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

  韦伯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异同。二者都认为阶级是与经济相联系的。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本质注重的是生产关系,韦伯关注的市场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韦伯研究社会分层,其目的是调和阶级的矛盾和冲突,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韦伯试图用多元标准来不从马克思主义的单元标准。

  二、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帕累托1916年出版了《普通社会学总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精英阶级理论,成为开创西方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位先驱。

  社会是个异质系统。帕累托认为社会是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系统构成的,它们是协同作用、波澜起伏的变化发展的。

  “精英”理论。帕累托指出的“精英”是个中性概念,意指社会上最为杰出的人才,又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各种活动部门中得到最高指数的全部人员,不分性别和类别。狭义的精英是指处于特殊地位的统治者。这样,经营阶级一分为二,执政的精英和不执政的精英。精英阶级的构成和地位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的个人的升迁或沦落都是可能发生,而社会的平衡状态则会在这种变动中得以维持稳定。帕累托提出了精英阶级的循环理论。

  三、当代社会分层理论(05.4.24/04.4.7)

  (一)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发表了《分层的一些原则》,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布劳和邓肯合作研究,在1967年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一文,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

  (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与功能主义的倾向相反,冲突论强调冲突在不平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R.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分层的起源在于这样的事实,即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个人或群体都要强制奖惩。这种事实能力意味着权力关系的存在。

  冲突论者认为,武力或强制性的安排是社会分层存在的要素。

  (三)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进化论是对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折中,其代表是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分层理论。

  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在社会分层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整合,又有竞争,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对社会分层作更准确的分析。实质上,他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的基本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即吸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声誉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也就是说,社会分层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有必要地鼓励难得的天才,另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和冲突。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 助自考一臂之力
获取10月自考报名时间
获取历年自考真题答案
免费获取8次直播课程
获取最后6套预测卷

万题库下载微信搜索"万题库自考"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今天,我国处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需要加强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伴生出新的阶层,他们虽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他们彼此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正确认识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与归属,正确地处理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与矛盾症结,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949-1978年期间,我国的社会分层,不仅存在阶级的划分,同时也存在事实上的阶层划分。

  (一)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1949年,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村进行土改,农村划分了地主、富农、上中农、中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等阶级阶层。1954-1956年,城市也进行了阶级、阶层的划分。这种阶级、阶层的划分标准日益演变为政治标准,并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民先赋的政治身份,长期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

  (二)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

  社会学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时,运用了身份和身份制概念,认为1949-1978年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的标准形成了身份制的体系。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但这里使用的身份或身份制却不同,它不完全是由先赋因素决定的。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成为身分制。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有两大特点:第一,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第二,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单位制度。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它是将个人和国家直接联系起来的制度化的中介,是中国经济、政治生活的基层组织形式。总而言之,国家或集体控制的资源通过单位实行再分配,基本上都沉淀再各种各样的单位之中,个人的各种需求也只有在单位中才能得到满足。

  人事管理制度。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等最基本的三类。

  三、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04.4.33多选)

  (一)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过程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关系结构的一种根本性变革是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变。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以身分为中心的凝固的社会结构形式。现代社会是以契约为纽带的开放社会。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也从“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

  (二)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由过去的二元的阶级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单位和人事管理制度控制,迅速地进入大规模分化和重组时期,产生了新的阶层。

  农村阶层结构地变动;

  城镇阶层结构状况;

  军人阶层;

  社会边缘阶层。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地移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地转移,也可以是同一个阶级阶层内部地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地变动。

  (二)社会流动的意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地一种反映。

  合理地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地。

  首先,社会化发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他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

  第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06.4.25/05.4.25/04.4.28/04.4.33)

  (一)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二)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所谓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三)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四)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要通过追求者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赞助式流动则不同,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五)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模式,如下图,这个模式强调了本人受教育程度对获得新职业的重要意义。

  三、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06.4.47论述)

  (一)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式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二)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因素

  地区发展因素

  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

  个人因素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 助自考一臂之力
获取10月自考报名时间
获取历年自考真题答案
免费获取8次直播课程
获取最后6套预测卷

万题库下载微信搜索"万题库自考"

展开全文

自学考试万题库

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代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代码:03708)
已有21089296人做题
下载
马原(代码:03709)
马原(代码:03709)
已有16098156人做题
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代码: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代码:03706)
已有4790305人做题
下载

自学考试章节课

全部科目

自学考试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