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社会关系及其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二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三是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二)社会变迁的特点
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一种必然的现象,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社会发展是揭示社会变迁总趋势的范畴。
2.前进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社会历史过程,而社会发展是揭示社会变迁总趋势的范畴。
(二)社会变迁的特点
3.非直线性。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在社会变迁的具体过程中,有发展与进步,也可能停滞与倒退,但停滞与倒退一般是短暂的、有限的。
4.全面性。社会变迁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04.4/02.4/02.4)
社会变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社会进化具有长期性、缓慢性、渐进性与局部性等基本特征。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社会阶段变化的过程。
(二)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社会革命则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三)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社会变迁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四)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05.4)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阶级或阶层需要的增长,以及利益冲突。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带动物质文化及社会的整体的变迁。
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7.外敌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社会变迁。这种变迁往往不是导致社会前进,而是后退。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由人参与的,不是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人们自觉参与社会变迁过程的主观基础,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必须充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
(二)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制定自己的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的目标和各个社会发展部分的次一级的分项目标。
社会发展计划还要厘定一套复杂的社会发展指标。社会指标的功用在于更精确、更科学地监测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计划使用的社会指标包括四大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条件。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的社会整体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现代化的转变是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转换,是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涉及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
社会现代化主要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普遍的都市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以上七个方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06.4.43简答/04.4/03.4)
社会现代化规模巨大,转变激烈,影响深远,一般有下列四项特征:
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性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04.4)
(一)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现代化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创立,以帕森斯为首的结构一功能学派提出?°现代?±、?°传统?±两个对应概念,建立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和?°现代的工业社会?±两个极端模型,来阐述社会变迁的过程。帕森斯的理论是受韦伯和涂而干影响的结果。帕森斯提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模式变项,主要有: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上述五项极值中,前五点合并就是传统社会的极端特征,后五项合在一起就是现代社会的极端特征。
(二)?°信息社会论?±
“信息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托夫勒及其《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及其《大趋势》。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因信息科技的发展,“地球村”已形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而不是劳动。托夫勒还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信息化革命能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不定期带来机遇。
(三)“后工业社会论”
“后工业社会论”。代表人物与著作: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及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认为人类正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后工业社会是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服务性经济是其明显的特点,科学家与工程师是社会的关键集团,知识是社会发展的中轴。
(四)“风险社会论”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风险是社会政策与现代化进程中可以预见,可以控制的现象,应通过可取得预防性行动与制度化措施加以规避,德国社会学者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风险”概念直接与反思现代化相关联。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840年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史才出现了转机,中国才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准备和建设阶段。
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一词是近几年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全球经济活动趋向于广泛的跨国化、生产力的国际化,世界各国家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
现阶段的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的特征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06.4)
(一)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
第二阶段: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第四阶段:增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
(二)当前全球化表现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经济全球化
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信息全球化
政治的多极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性问题要求人们在实现自己本国利益的同时为实现世界的共同利益承担责任,每一个国家都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
三、全球化与中国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地一极。
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
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他们处处对我国施加压力、制造麻烦。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加入WTO,其中关于入世的利弊得失似乎已有共识。加入WTO会给我国内的部门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给一些部门带来挑战,特别是农业、汽车工业、银行业、保险业和电讯业等。其次,入世后,最大的风险其实不是关税锐减,不是市场准入,而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第三,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